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其實,美國中小學生也有壓力

小犬們在此地中文學校的演講比賽成績揭曉了,一年級的小小兒子兒子不論在演講技巧、儀態或內容的表現,得分 都比同組其他小朋友高,然而,卻因為在時間的掌控沒有拿捏得好,超過規定時間八秒鐘而總分被扣了四分,a片最後沒能獲得前三名的成績;為此,我深感遺憾,同 時,更認為比賽在時間控制部份的扣分比重太高,造成對好的演說表演者出頭機會的壓制,而有怨言,因此在 Facebook 上貼了一段話抒鬱解悶。我難過的不是兒子沒得奬,而是,他應該得奬,卻因為時間控制-而成績不如預期,而讓他錯失得奬榮譽的機會。為此,我的內心深感自 責。
那段文字在 Facebook 貼出後,一位同樣住在美國的朋友回應了;AV女優對於我的鬱悶與失落,頗不以為然;因為他的回應正與很多台台灣朋友對美國中小學教育現況迷思的反應類似,因此,我 決定把我們的對話內容整理出來,與更多人分享,做愛釐清許多台台灣人對美國中小學教育的錯知,同時也闡述我們教育的態度與理念,澄清朋友對我們教育小孩方式的 誤解。
其實,美國的中小學學生也有他們的壓力,只是美國中小學生的壓力源與台灣中小學學生的壓力源不盡相同罷了。
這位朋友對 我那段文字的回應是這樣的,他說:如果你還是把台灣這一套施行在這裡的小孩身上,我想他們一定很鬱卒。以「大愛」的帽子來實行本地中文教育,是我對這一所 學校「雖無法認同,但是也不反對」的地方。如果有家長贊同,反對也是無聊的行為。學習中文,得獎很重要嗎?這是家長的「大問」與「大礙」。
美國教育也有競爭
就朋友的這段文字讀來,他對美國教育的迷思是,他認為美國教育中沒有競爭比賽的行為。事實上,比賽的行為不是台灣教育體制的專利,比賽是多環教育方式中的一種形式,在台灣與美國的教育方式中,都有比賽形式的存在,其差異只在國情、文化不同,而產生了比賽應用深淺程度與執行方式的差異罷了。美國的各種比賽其實不少;球賽、各種才藝競賽、拼字比賽等等。 我們的小孩在此地的小學都體驗過了!除此之外,我的孩子們在此地的學校每天都會有一些貼紙或可愛圖案印章來奬勵他們的學習成果或行為,那些,也正是一種比賽奬勵方式的顯現。
美 國教育對學生、父母的壓力,並沒有輕鬆到「「放任「」的程度。孩子們的學校,每學期同樣有兩次的考試測驗(Assessments),藉此來評估孩子的學 習成果。其他的隨堂小考也不少,只是,美國小學老師普遍認為學生在學校已經排滿了學習課程,回家後應該學習課堂外的事物,比如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等,所以 家庭作業不多,考試也都在學校由老師複習準備。一般而言,小學生的父母不會感受到孩子承受太多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但是,美國中小學學生因為參與許多課外 活動,他們在時間與各類學習上分配而來的壓力,其實不小。
美國的教育制度,大學入學評選標準除了學校課業成績、大學入學SAT測驗成績外,還相當重視社區服務、活動與才藝參與等項目,因此,學校 的壓力是多面性的;相對地,台灣的教育比較容易只偏重課業成績,因而造成只有來自學業成績的壓力。換言之,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是真正落實了「德智體群美」 平衡發展的目的,而台灣教育制度,則將大部分比重放在「智」的培育方面。
雖然我不瞭解美國其他州的情況,但是,就紐澤西州的小學而言,從二年級開始,每年都會施行一次全面性的、由州教育單位主辦的測驗,藉以評量孩子們的學習成果,同時做為選取TAG學生的標準之一。
美 國小學三年級以上就有TAG (Talent and Gifted) program,其性質類似台灣的資優班,成績好的小朋友會在每周特定的時間到TAG program 加強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數學、自然科學與語文等項目。許多比較重視成績的亞裔如中華人、印度人、韓國人等,都會送小孩去補習準備考試。並不像朋友所說 的,我把「台灣的那一套搬到美國來」。
鼓勵與讚美會讓孩子更好
其實,台灣的補習教育制度雖然受到質疑,但是,其鼓勵勤奮上進的內涵,是值得驕傲的。
而 對於朋友的疑問:「得奬很重要嗎?」我的看法是,免費A片如果孩子有能力有潛力可以得獎,就應該協助他獲得得奬的榮譽。獎,可以激勵孩子的學習動力。同時,「子不 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在孩子還幼小、不懂事的時候,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父母師長的鼓勵、協助與指導,如何讓他們達到學習的目的、發揮潛能,超越自己? 得奬是一種對學習努力過程與成果的肯定,比賽可以激發孩子的榮譽感;一個沒有榮譽感的小孩,就很難能預期這孩子能夠積極地對他生活、品德或其他各方面的學 習有所成長!
天下父母心, 只要是父母,都會期望自己的孩子表現良好,成人影片老美對於獎的重視尤有甚之;老美對獎的希冀,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了。聽聽美國人的生活對話吧,他們對人的鼓 勵與讚美有多少?再看看自己孩子作業、考卷上的 「Great Job!」、「Terrific!」 等奬勵的可愛印章吧!美國人父母對「獎」的重視,非但顯現在學業成績表現上,而課外活動競賽中,美國人對獎的重視,更是如火如荼。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運動 精神 (Sports Spirits)的社會,每一種體育競賽都有獎盃的設置,藉以鼓勵參與。所不同的是,美國人的民族性中,有種相當懂得取悅自己的特色;一般而言,美國人很 懂得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 (feel good),開朗樂觀是他們的民族性。同時,在取悅自己的同時,美國人也相當懂得尊重別人的感覺,所以往往就有「人人有獎」的結果產生。我的兩個孩子,自 從參加市政府辦的足球訓練以來,不管他們的隊伍在競賽中是否贏了,每個小朋友在季末球賽訓練結束後,都會抱一座獎盃回家。
教育除了是一種技能知識的訓練外,同時也是潛力才能發揮的磨淬過程;在準備及比賽的過程中,我們就很驚訝於孩子的記憶與颱風的穩健,竟然超出我們的 預期想像之外。每個孩子的特長都不同,他們的特長,應該儘量讓他們發揮,不是他們可以勝任的事,就不要勉強他們去執行;在瞭解他們的能力、性向的過程中, 如果不讓他們參加競賽、或考試評估,又怎能探掘他們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潛能呢?在我們期望孩子們在成長踏出社會後,具備一份與人競爭的能力、成為一個有用 的人的同時,我們也希望他們有個快樂的童年。我們希望他們在學習和玩樂之間拿捏的尺度適度平衡;過於強調學習或者過於鬆懈,都不是教育孩子應有的態度。
適度的壓力
「適度」的壓力是鼓勵學習動機的來源;比賽,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孩子有了更具體的機會去複習過去的學習內容、進而將學習內容吸收得更完整,並且藉著與同儕較量的機會,可以展生觀摩與見賢思齊的效果。進而進步,這才是比賽的根本目的與意義。
總而言之,美國是個相當鼓勵個人表現的社會;而競爭與比賽便是鼓勵個人表現的最佳方式。美國學校中各種形式的比賽並不亞於台灣。甚且,不像偏重學業成績競賽的台灣,美國的比賽更是多樣,只不過,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型態比較傾向「寓教於樂」的方式。美國也是一個強調互相尊重的社會,常在教育中期望孩子體諒別人,所以競賽的過程相當君子。 舉例而言,孩子們在足球競賽當中,若見有球員受傷,不管是本隊球員或是友隊球員,所有的人都必須單膝跪地、以示關懷,待教練處理好受傷球員後,才可站起、 繼續比賽。論語中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我在孩子們的足球競技場中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實踐,可見中西教育的內涵是相當一 致的,只是實行的方式與貫徹的結果有所差異。
比賽不是台灣人的專利,美國的中小學學生不是沒有學習的壓力,只是他們的壓力源與台灣的學生不 同。適度的壓力是鼓勵成長的基礎。得奬,是一種激勵學習動力的機會;準備比賽的過程、 乃至得不得獎時的心理體驗、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精神的實踐等,在在都是生命與生活的實驗、實踐進一步學習與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